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和理论生成方式差别决议了中国传统译论不会像西方翻译理论那样系统化和理念化但仍有自己的孝敬。我们考察文献可以看出中国传统译论的生成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
纵观《汇编》所辑录的中国传统译论主题我们不难看出首先社会变迁是译论主题演变的一个诱因社会变迁促成了翻译运动所推行社会功效的变化进而影响了人们对翻译的认识;其次中国传统译论体现出鲜明的“实用”性注重可操作性相对而言抽象化、理论化水平较低;第三中国传统译论主题的演变充实体现了同一社会文化中差别历史时期翻译规范之间的竞争。差别看法的代表人物从自己的态度出发就同一问题各执一端互不相让。
“
——蒋重跃
历史上中国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多民族并立民族之间接触频繁由于语言差别一定需要翻译。但有关翻译问题的讨论一直到汉末的佛经翻译时期才真正开始。东汉末年的佛经翻译带来中国翻译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翻译热潮之后一代又一代的翻译家在从事翻译实践运动的同时并未忘记将自己在实践历程中的思考、看法、履历和体会记载下来并不停地总结、提炼。
这些文献为后世留下了一条记录中国翻译传统生长的恢宏遗产展示了中国译论的生长轨迹。
此书名为《中国传统译论文献汇编》(以下简称《汇编》)“译论”盖有二解:一为“关于翻译的讨论”指针对翻译实践或翻译运动中存在的现象或遇到的问题翻译实践者、理论家、关注翻译运动的人士提出的看法、评价或解决问题的措施;二为“翻译理论”指翻译理论家通过归纳、演绎、推理、综合、抽象从自己或他人的翻译实践中总结出的关于翻译的看法或看法。
总体而言中国翻译传统既体现出从佛经翻译的“质”到严复的“信”再到“神似”“化境”的理论演变历程也有每个翻译兴盛时期针对翻译名义、归化与异化等特定问题的集中讨论。
(节选自《中国传统译论文献汇编》导论)
第一译者在翻译作品前后所附序、跋、例言、后记等。
第二读者对翻译作品从各个角度所作的品评或评论。
第三关于翻译的一般讨论或翻译通论。
第四关于特定翻译话题的专论。
后三种译论大多刊载在一些报刊杂志中篇幅不是很大但篇目繁多。
纵观本《汇编》的译论可以发现中国传统译论生长有其自身纪律这一点从译论主题的演变可见一斑。
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通常被认为是最早讨论翻译的文字纪录了中国翻译史上关于“质”与“文”即直译与意译的两种对立看法这种对立不仅成为佛经翻译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也延续到后世关于直译与意译的争论。佛经翻译时期另一个主要话题就是“翻译名义”即外来释教术语的命名问题这一话题也成为贯串整其中国翻译理论史的一个主要论题其中以20世纪20年月最为集中。
东汉到南北朝是佛经翻译的第一个热潮到唐代到达壮盛。元代时期佛经翻译的壮盛阶段已经由去相关记载较少。到了明末随着基督教传入和对西方科学技术著作的引进针对翻译中泛起的新问题相关讨论又开始兴起。晚清时期科技、政法、社会、文学著作的大规模翻译带来中国翻译史上又一次翻译讨论热潮。
《汇编》将汉末到1950年之前的译论文献划分为六个时间段:三国—1919、1920—1923、1924—1929、1930—1934、1935—1939、1940—1949并就文献数量、译论主题历时变化、译论载体、译论作者等作出统计分析。
译论文献数量
译论主题分类
我们念书、读古书图。
本文来源:世界杯比赛押注官网-www.1peter1three.com